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温州大学化财学院人才外引内培 赋能本土产业


article_img

  温大化材学院成功引入青年顶尖人才侴教授及其团队全职落地温州。

  近日,斯坦福大学公布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温州大学化材学院12位教授成功入选。该榜单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排名前2%的专家,表明入选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温大化材拥有如此惊艳的人才库,得益于近年来聚焦学科特点,从“钓鱼式个体”向“捕鱼式团队”转型,精准引育高端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成功打造出了一支扎根本土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顶尖人才如何“落地”?

  创新实践引人“五个一”

  “温州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让人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被重视的,人才是被尊重的’。温大的人才引育政策有宽度、有厚度、有温度,给实验室、给研究院、给企业、给基金,真正做到了待遇、事业、情感留人。”去年,温大化材学院成功引入国际钠离子电池领域业界公认的青年顶尖人才侴教授及其团队全职落地温州。而这同样也是许多高层次人才加盟温大的重要原因。

  “区域优势不足,平台能级偏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温大化材曾面临着顶尖人才团队引进难度大的问题。”温大化材学院院长杨植告诉记者,对此,学院积极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利用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政策,解决人才的等级待遇问题;利用学校绿色通道政策,解决人才引进效率问题,切实解决人才关注的医疗社保、居留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事项。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学院用齐用足省市人才和科研政策,配合我市《关于大力实施“瓯越英才计划”高水平建设浙南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40条意见》,对“人才新政40条”3.0版进行有效的“衔接+叠加”,创新实践“一个科学家、一个实验室、一个研究院、一个企业、一个基金”的新模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集聚学科,促成大成果、大项目快速落地。

  真正的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智慧较量。以“五个一”引人,意味着每一名科学家的“落地”,不仅会配足配齐团队人手,还能确保实验室、研究院持续供给的科研力量,并吸引到多方合作企业、基金支持的全流程覆盖。

 团队成果如何“生花”?

  赋能本土特色产业链

  11月11日,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碳能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碳中和院士温州行在温州大学隆重开幕。会上,温州大学-石墨谷烯碳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的落地,对推进碳材料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有重要的意义。

  成果,既能上“书架”,也要上得了“货架”。从普通讲师到省杰青,再到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州市高水平创新团队“瓯越雁阵计划”负责人、化材学院院长,十余年来,杨植带领科研团队始终深耕碳能源材料与仿生催化领域,从理论到转化,不断促进与温州本土的产业链接。今年8月,温州大学同温州市瓯海区政府签约成立中国(温州)双碳科创港暨中国(温州)双碳实验室。双碳科创港成立后引入的第一家企业,便是国内烯碳材料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万鑫石墨谷科技有限公司。此后,浙江万鑫烯碳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瓯海,该项目投资金额1.5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能可达10亿元。“我相信这次产学研合作,会为温州的烯碳材料产业及碳纳米管应用再次注入新的能量。”杨植说。

  本土团队产业转化硕果累累,引育团队也在丰收的路上越走越远。签约落户温大化材之后,侴教授科研团队很快就结出了校地果实——去年9月,瓯海区政府与温州大学共建的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签约,侴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一职。据了解,该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是我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之一。瓯海区计划总投入9000余万元,共同推进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温州市钠离子电池实验室建设,并推动后续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扎根、结果。2021年底,团队成功孵化浙江星空钠电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4月,又吸引到中建八局20亿元基金投资,致力打造5GWh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制造基地。在温州,属于钠离子电池的“百亿企业、千亿产业”正在生根发芽。

  青年人才如何“生长”?

  持续激发强校内核力

  “温大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充沛的团队支持,是我选择化材学院的主要原因。”海外青千、生物功能材料团队负责人王亚军教授谈及2019年底进入温大之后,自己有了更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研究中,并因此成功入选了浙江省特聘专家及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引人是过程,育人是结果。为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温州大学在重点专业、学科、平台、项目中建立导师培养责任制,使青年博士多出快出成果,也使领军人才有更多精力谋划大项目大平台。多措并举,多方浇灌,让这支扎根本土的化材人才队伍,始终保持着成长的态势。同样于2019年底入职的还有计算化学团队核心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丁益宏教授。日前,他喜获2022年温州市杰出人才称号。“作为计算化学团队的负责人,接下来,我希望在学院内部进行更多的实验科学交叉合作,努力在本土产业中进行转化。”丁益宏说。

  对于年轻人才,学校还实施了一揽子培育计划。从600余名40岁以下年轻博士中择优遴选100余名进行建库培养,构建“跟岗锻炼”“专班历练”“挂职锻炼”等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锻炼体系,做到导师帮带、分类指导、精准滴灌,构建专业人才成长的全链条机制。身为2021年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袁一斐教授对此感触颇深:“2021年刚到温大,我便担任了学院院长助理一职。学院积极让年轻人挑大梁,给了我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机会。”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成员雷云祥进校才一年多,相关成果就发表在《自然通讯》,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他说:“学院鼓励我们大胆做自己的idea,实行激励性考核,这就是自由生长的基石。”

  作为浙南闽北赣东唯一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温州大学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近3年,学校全职引进中科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领军人才13人,省级各类人才54人,专任教师博士比提升至66.5%。学校积极推进“英才汇聚”人才工程再升级,搭建科研平台和产业平台,相继建成11个校地研究院,打造中国(温州)双碳科创港、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中国光核等标杆基地,为人才搭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人才入校、项目落地、学科发展、产业提升”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来源: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