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记者 徐起)“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在全国武术之乡平阳,民间习武蔚然成风。其中,麻步镇雷渎村的白鹤拳更是以其独特风格和悠久历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一则喜讯传来:平阳白鹤拳拓展课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令这一薪火传承了200多年的拳法“重焕新光”。
平阳白鹤拳在非遗传承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百年拳法如何武出时代新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平阳麻步镇雷渎村,了解平阳白鹤拳的前世今生。
故事
回忆昔日盛况
人人皆学白鹤拳
白鹤拳相传由浙江人方七娘于清顺治年间首创。清嘉庆年间,平阳县雷渎温大教从福建学拳归来后,在雷渎村设坛教练,培养大批名师,随即在当地普及开来。
“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动静相宜、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这是平阳白鹤拳给人的直观感受。现年89岁的第六代平阳白鹤拳传承人温端坚表示,白鹤拳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兼具技击价值和健身作用,且具有较高观赏度。
“在平阳民间,特别是雷渎村,百姓对白鹤拳有着深厚的情感,40岁以上的男村民大多练习过白鹤拳。”温端坚回忆道,民国时期,光拳馆就有六七个,全村八成以上的村民在学白鹤拳。盛行时无人不识雷渎村,村内治安情况非常良好,每到夜晚,练武之声振聋发聩。
“过去有句老话叫‘富武穷文’,意思是只有富人才学得起拳,因为拜师习武都要花钱,但在雷渎不论男女老幼,可以说是人人学拳。”温端坚说道,尤其每逢春节前后,古屋大厅或祠堂里练拳者众多,观者如潮。

平阳白鹤拳的练功器具“石鼓” 照片由黄茂兴提供
温端坚描述年少时练功的情景,手握一对30斤重的石鼓,在60公分高的木桩上来回行走,或平举或出拳。“每天晚上都要练功,先打一路拳,再找师兄弟伴拳(对练),从晚上7点一直练到夜里11点。”温端坚表示,虽然很辛苦,也时有伤痛,但学拳者依旧络绎不绝。
14岁开始学拳,师从其父温简詠,对于父亲的情感,温端坚用四个字概括“亦父亦师”。其父一生传授拳法,培养了一批拳师,而且不断探索、发展了平阳白鹤拳的技击、技艺、技巧、技妙等技能。“我父亲常用一对60斤重的石鼓练功,他的马步就好像抛了锚的大船一样稳,6个人推拉拖拽都移不动他。”温端坚回忆道。
传承
化解断代危机
拳法“秘籍”倾囊相授
虽然早年白鹤拳在平阳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但其传艺习武主要靠言传身教,并无图文记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老拳师的相继去世,年轻人习武日渐减少,平阳白鹤拳一度式微,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为解决传承乏人的困境,并完成父亲的心愿,温端坚耗时多年,数易其稿,编写《白鹤拳》一书,毫无保留地将整套拳法技艺记录其上。书中尽数收录了平阳白鹤拳的拳母、花拳和伴拳共56套路,108步擒拿手法,以及160手的招数运用法。
据温端坚介绍,平阳白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可归纳为“吞吐沉浮”,概括起来十六个字,即“见力生力、见力弃力、见力得力、见力化力”。功成之时,可做到“力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伏如弓”,使之力化精灵,万无一失。因此在练习中,要求每个学员练好两臂弹抖,两腿缩绷之劲以及撞抖之功,做到“手如竹绳,脚如车轮,进如猛虎下山,退如老猫伺鼠”。

平阳白鹤拳传承人展示拳法技艺 照片由黄茂兴提供
“父训不可忘,白鹤拳更不可断。”温端坚表示,平阳白鹤拳如今的拳法招数,是通过一代代人在实战搏击、操练拳法中博采众长、总结经验,才逐步演化而来,凝结了无数的智慧和汗水,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这也是温端坚全力推动平阳白鹤拳传播与继承,倾力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发展
扎根非遗进校园
平阳白鹤拳“老枝发新芽”
平阳白鹤拳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变迁,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现如今又焕发新的活力。今年9月,《“平阳白鹤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获奖项目负责人、新一代平阳白鹤拳传承人黄茂兴表示,推动“平阳白鹤拳”进校园,不仅符合国家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要求,同时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平阳白鹤拳走进校园 照片由黄茂兴提供
“我发现让孩子们学习平阳白鹤拳,不仅体质有了明显的提升,性格也更加活泼开朗。”黄茂兴介绍道,该课程不仅仅是体艺特长类的技艺学习,也注重“平阳白鹤拳”的历史沿革、武德拳风等方面的传承。通过认识白鹤拳、白鹤拳拳母、白鹤拳花拳、白鹤拳伴拳四个教学模块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文化认同、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等方面核心素养。
温州市大教白鹤拳研究会会长、第八代平阳白鹤拳传承人温从伦介绍,除了大力推动平阳白鹤拳“非遗进校园”之外,自2010年开始,每年暑期都会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白鹤拳少年传承班,聘请省级传承人对学员们进行武术指导,至今已经开展10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欢,也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随着学员队伍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逐渐上升。
“平阳白鹤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将其传承发扬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凝心聚力,也要学会向外借力,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平阳白鹤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温从伦说道。
记者手记:
目前,平阳白鹤拳通过“非遗+基地”“非遗+文化”“非遗+活动”等模式,正逐步走出一条全新的传承发展之路,但也依然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平阳白鹤拳”是一项传统武术,还缺少科学、系统的武术训练方法,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应对接高等院校,寻求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和提炼“平阳白鹤拳”非遗课程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和营造非遗传承人的职业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尽量减少“在校为师,在家为农”的行业现象,才能够真正地让非遗保护工作落地生根,实现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