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雪窦山下艺文盛宴:中国佛教与世界对话

雪窦山下艺文盛宴:中国佛教与世界对话


       ——作者 杨程晨 钱晨菲



       天竺高僧竺法兰、摄摩腾白马驮经,经万里抵达东汉都城洛阳……近2000年后,佛教历史上一段佳话在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后的一场演出上得以重现。


       时隔18年,由中国发起主办的国际佛教多边交流对话机制——世界佛教论坛回到其出发地浙江。梵呗与禅音之中,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15日晚在宁波奉化的雪窦山下开幕。

 
       雪窦山素有“弥勒道场”之名,文艺演出地点位于山下的弥勒圣坛。文艺演出开始后,五个节目《初心愿行》《西行东来》《应化群生》《镌刻千年》《和平赞》,按照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历程脉络铺展开来。

 


       交流互鉴的起源


       白马驮经,讲述了高僧竺法兰、摄摩腾自西而来的故事,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白马寺尔后在洛阳建成。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中国佛教的基因之一。


       在千年传播历程中,佛教与不同文明互动。古往今来,既有法显、玄奘、义净的西行求法,也有鉴真、隐元等众多高僧大德东渡传法。


       弥勒圣坛内的这场演出,多位高僧的形象被搬上节目《西行东来》。


       白马驮经过后,是月光下的大漠,玄奘孤身一人却坚定西行。解说词提到,“他的壮举融化了文明的边界”。


       总导演沙晓岚对中新社记者表示,通过灯光、影像、语言、歌声,这场演出希望把佛教思想的文化性、思想性、世界性传达出去。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中国佛协副会长明海在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届论坛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携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传统文化的浸润

    灯光、舞美将场馆正中的圆柱打造成一棵“参天大树”。沙晓岚介绍,这棵“树”象征佛教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第三个节目是歌曲《应化群生》,演员们手捧荷花献唱,背景屏幕则是雪窦山的秀美景象。演出策划团队介绍,每一句歌词后面都是一个佛教文化典故,展现中国式的浪漫。


       中国佛教艺术深厚底蕴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浸润。


       节目《镌刻千年》从中国佛教四大石窟提炼壁画、石刻、造像等精华,演员们在舞台上或手举木桩、或敲打铁锤,再现古时匠人凿壁修佛的图景,惟妙惟肖。具有中华文明独特审美价值的佛像、雕塑、石窟,以空前的艺术成就,吸引全世界艺术爱好者、研究者慕名而来。


       演出的最后,佛教三大语系300位僧人立于舞台,共同梵呗唱诵,阵阵梵音响彻舞台。台下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解说词写道,“我们因愿而来,同愿同行,愿祖国昌盛,人类康宁,愿世界永远和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