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近日,《闯关》报道以温州模式40周年为契机,深入回顾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温州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持续演进与创新,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动员,激励温州人在变局中开新局,继续弘扬“四千精神”,书写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长期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我不久前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有幸对“温州模式”进行了初步解读。在我看来,“温州模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成功范式,而是一种在逆境中不断锤炼出的生存智慧,是民营经济在挑战与变革中持续成长与进化的实践路径。
早在40年前,《解放日报》首次提出“温州模式”并提炼出“四千精神”,本质上就是一次思想的“闯关”。从家庭作坊起步,温州人走码头、闯市场,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敢拼会赢的精神,在千难万险中“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地瓜经济”之路。
我至今记得,早年在意大利访学期间,小学时代同班的50多位同学中,竟有十余位已在异国他乡创业经商。他们最初从皮包生意做起,靠着温州人特有的勤劳与精明,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温州模式”始终在时代的浪潮中曲折前行,不断适应新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环境。“四千精神”作为其核心内涵,贯穿始终,不仅成为温州人创新创业的精神支柱,更是推动温州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今,面对美国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所带来的新挑战,《闯关》系列报道聚焦于那些奋力“续写创新史”的探路者,以及“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闯关者,生动展现了温州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迎难而上的豪情壮志。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温州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也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认识到温州人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创新已成为我们继续“闯关”的关键密钥。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今天,“唯有创新才能驱动创业”已成为新的共识。借助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平台,我们正在汇聚全球温商资源,搭建连接世界创新理念与实践的桥梁,让科技力量为“温州模式”注入持久生命力与竞争力。
我作为温州模式发展的见证者,亲历了“温州模式”从萌芽到成长,再到不断壮大的全过程。40年前,《解放日报》首次提出“温州模式”并概括“四千精神”,照亮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道路,也让我与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经济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溯往昔,温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闯关史”,最初的关口就是如何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在中国改革的目标、路径模糊不清的转型初期,温州以其民间自发的民营化模式,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关隘。
彼时,我担任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务,我见过太多“逼”出来的活法:柳市的电器作坊主为达到国际标准,全家吃住在厂,日夜攻关;龙港农民城的创业者们奔赴全国各地开拓市场……正是这种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压力下谋发展的韧劲,铸就了温州人特有的闯劲与智慧。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有外商质疑温州打火机“永远做不了高端”。结果,温州人以欧盟CR法规为突破口,倒逼自身转型升级,建立起专利护城河。
历史的韵脚总是相似——《闯关》系列报道中,温商应对关税战,正奋力闯过三道关键关卡:闯“技术升级关”,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闯“市场依赖关”,从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布局,走好企业国际化的每一步;闯“政策服务关”,研究出口转内销路径,借助政策扶持规避风险、渡过难关。
改革开放初期,当大多数地区还在讨论“如何建立市场”时,温州要解决的是“如何规范那些早已存在的市场”。这种源自草根、扎根现实的市场自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显现——比如金乡镇的供销员,就能手工绘制覆盖全国的纽扣销售节点图。而今天,这种商业网络意识已演变为年轻创客手中的跨境电商数字地图。
温州模式之所以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将深厚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具体而有效的生存策略。这种能力,让温州人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迅速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闯关”四十载
专家学者共话“温州模式”新征程
记者:许雅晶受访者供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