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朗对峙危机逐渐降温、中印关系乍暖还寒之际,刚步入2018年,印度就又开始折腾了。
▲ 今天,《印度时报》发表文章表示,印度政府16日批准了一项价值354.7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5.59亿元)的紧急采购枪支计划,将采购共计16万支突击步枪和近距离作战卡宾枪,并将其提供给“前线士兵”。
报道中所指的“前线士兵”正是驻守在中印边界及印巴边界的士兵。
▲ 而在几天前的1月12日,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在记者会上公开宣称,印度需要将其军事重点从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边境转移到与中国接壤的北部边境,呼吁与邻国建立伙伴关系“共同遏制”中国。
而印度媒体也像吃了枪药般大呼“中国威胁论”,不仅对中国与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国的正常经贸合作项目横加指责,而且还大肆渲染印方将邀请东盟10国参加印度国庆日的消息,呼吁扩大印度在东盟的影响力以对抗中国。
而伴随着印度频频热炒“中印对抗论”,印度军方却有一连串不争气的表现:
备受瞩目的新型地空导弹和K-4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先后失败,米格-29舰载机新年起飞摔出“狗吃屎”,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因“人为失误受损,瘫痪半年”……
▲ K-4潜射弹道导弹
如此密集高发的严重事故对印度朝野各方的“胡乱”表态是极大的讽刺。
印度虽热炒“龙象之争”,但在其背后却暴露了印度政略、战略顶层设计上的一系列缺陷和弊病。
盲目自信的“战略臆想症”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战略都是基于自身实力的现实判断,而印度恰恰不是这样,其国家战略带有很大程度的想象成分。
自立国以来,印度战略文化的核心一直都是“印度中心论”。
“印度中心论”为印度历届政府继承英国殖民主义遗产、推行民族主义、区域扩张主义与强权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确立的,这也为今天印度人罔顾自身实力、做出错误选择埋下了祸根。
急功近利的“战略短视症”
与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对外战略不同,印度对外战略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非常现实的利己主义思维,养成了“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奇特习惯。
西方人说,印度喜欢搞“外交实用主义”和“政治折中主义”。
对中国,历届印度政府都推行“两面政策”,一面对华友好,不断改善关系,一面戒备和防范中国。
尼赫鲁时代的印度,一方面在外交上支持中国重返大国外交舞台,另一方面又在中印边境推行蚕食政策,最终引发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不可一世的印军遭遇惨败。
▲ 被俘的印军官兵
冷战后期,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势头,印度领导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强盛“孤立”和“包围”了印度,于是,印度开始追求与中国的“核对等”地位。
而这也成为印度发展战略核武器的重要借口——1998年印核试验后,印度领导人瓦杰帕伊曾致信美国总统,称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威胁迫使印度进行核试验以自卫。
▲ 1998年5月20日,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地下核爆炸试验场。
时至今日,面对全世界都关注的中国经济腾飞奇迹,印度人既羡慕又忧虑,一方面既想搭上中国经济、外交便车,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会议上蹭热点,一方面又通过投靠美国、拉拢日本,从而牵制中国,特别是美国对其示好,表示愿意拿出更多先进武器给印度之后,印度对华姿态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这种挟强自重、以利为重的平衡做法,尽管让印度赢得了一时的蝇头小利,但也意味着印度短时间内难成大器。
身大心小的“战略过敏症”
印度是南亚地区的第一大国,其地缘战略观却非常狭隘,向来把南亚视为自己的自留地,以“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作为长期海洋战略。
这是印度继承自英国殖民主义的战略思想,也是印度历代战略家不断重温和向往的国家目标。
印度曾经公开宣称,不能容忍外来势力干涉任何南亚国家的内部冲突,任何南亚国家不得接受具有反印倾向的外来军事援助。
▲ 2017年1月26日,印度在新德里举行大阅兵,庆祝共和国日。
为了确保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印度必须将大国的影响全部排出南亚。然而,南亚大部分国家与印度存在领土、领海、河水、民族、宗教等矛盾,对印度的做法疑惧和不满,对印度抱有离心主义倾向。
越是这样,印度越是担心外来势力插手,特别害怕喜马拉雅山区诸国不听印度的“招呼”,使印度的“安全圈”遭到破坏。
现任总理莫迪在本质上继承了尼赫鲁的外交遗产,在某种程度上不愿平视南亚邻国,他曾经说过“如有需要,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强硬立场和措施”。
2015年9月,尼泊尔发生宪法危机,印度就对尼实施了长达135天的“禁运”。而这些无疑会激起南亚国家的强烈反感与抵触。
这种情况下,印度养成了草木皆兵的“被害妄想症”,经常把中国海军对南亚国家的友好访问说成是染指印度洋,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正常经贸、军贸合作更是被印度视为插手其后院的侵入和挑衅。
这种战略误判是印方先入为主而又根深蒂固的,怎么解释也消除不了印度人的过敏心态,中国在印度媒体那里频遭“躺枪”也就在所难免了。
外强中干的“战略空虚症”
印度战略设计最大的短板,来自于自身实力的弱小。
尽管印度在航天等部分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综合国力发展不均衡、国家结构不正常、基础建设不扎实、民族不平等等问题依然突出存在。
正如一幅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印度实际上是“一头带着进口火箭发动机的大象”,其战略雄心屡屡遭到实力落后的疯狂打脸。
在国内问题上,21世纪的今天,印度境内各邦仍有着不同的法律,东北部地区的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等地,长期有着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大规模骚乱时常爆发。
印度火车外挂人、随地大小便、歧视女性等问题,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屡屡爆料的现代“奇观”,仅“外挂火车”就导致印度每年至少有3000人死于通勤意外。
印度军工企业制造的LCA“光辉”战机、“阿琼”坦克、“阿卡什”防空导弹更是沦为出了名的“烂尾”工程。
在国际上,印度自诩南亚盟主、宣称要成为“全球领导大国”的同时,却连南亚国家需要的经济发展机遇和公共安全产品都提供不了。
▲ 一位尼泊尔网友最近在脸书上提醒,印度参与的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至今已经成立33年了,但如今“半死不活”,毫无生气。
这与印度自视过高却实力不济不无关系。
反观中国,已经在南亚地区投资建立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深了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为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甚至希望中国能够加入南亚联盟。
▲ 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大型能源项目——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历经30个月的艰苦建设,首台机组于2017年11月29日正式投产发电。图为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全景。
菲律宾常驻联合国代表洛钦曾就公开对印度的“东向政策”提出了质疑。他表示,只要提到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军事联盟以应对中国问题的可能性,菲律宾和其他国家的反应一般都是厌恶——“我们不想卷入任何涉及中国与印度的争吵中,与印度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在找麻烦。”
在战略实力差距面前,印度政府和媒体只能在口舌上下功夫,而渲染中国威胁,不过是其转移民众视线的招数而已。
撰文 / 石留风
(云南财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新华社亚太智库研究员)
编辑 / 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