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歼16、歼11、苏30会师 霸气细节暗藏空战致胜密码

 

article_img

 

△20余架歼-16、歼-11B/BS、苏-30MKK集结的霸气现场

1月3日上午,我军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在主会场以及众多分会场中,我军众多顶级先进武器装备以昂扬的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其中,空军分会场的歼-16与歼-11B/BS、苏-30MKK等“近亲”的首次公开同框亮相,现场约20余架的三大现役重型战机霸气十足,更是吸引了外界的大量目光

近日,当时现场的更多画面披露,其中一张腹部角度的照片尤为特别,所有战机均挂载导弹,一眼看去望不见头,满满的杀气。

有心的话,从这张图片其实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歼-16的霹雳-12主动中程空空导弹都挂载于俩进气道之间的机腹中心线挂架上。不只是国产的歼-16、歼-11B,俄制的解放军歼-11A、苏-30MKK在进行远洋巡航时,但凡挂载主动中程空空导弹,那么也都是挂载在机腹中心线挂架上。

 

article_img

 

△机腹视角看动员大会集结机队的震撼画面,可见霹雳-12挂在于战机的机腹挂架上

这种挂载方式可以说是苏-27系列战机的一个“特点”,但这个特点绝非简单的“传统”,这背后也蕴含着相当的技术信息。今天,我们就从阻力的角度来说说这事儿。

虽然现代战机已不像过往那样强调高速,但仍然相当重视超音速飞行性能,尤其是超音速的拦截与爬升能力。因为许多战轰机甚至轰炸机仍然保有超音速高空冲刺能力,拦截机需从地面或空中待命位置尽快加速爬升到所需高度与速度,才能在敌机发射武器前,先一步发射对空导弹将它击落。对于超音速战机而言,在挂弹状态下仍要达到足够的高速性能,则外挂导弹就不能增加太大阻力。一般来说,外挂导弹要降低阻力有两个方面:

首先,缩短导弹与机身的距离:以传统的挂架挂弹方式而言,除了导弹产生阻力外,挂架也会多一倍阻力,两者气流干扰又会多出一倍阻力,导致总阻力可达纯导弹阻力的3倍以上。

 

article_img

 

△英国“狂风”F3型的机腹挂架,右前方的“弹坑”与左前方挂弹的对比可看出弹坑外型必须与导弹外型吻合

如果挂架能缩短,甚至消失不见,则挂架衍生的自身阻力与干扰阻力都可降低。要消减挂架阻力有三种方式:其一,贴附挂载,又称为适形挂载,是将导弹尽可能贴近机身,苏-27的机腹挂架就是属于这种模式;其二, 半埋式挂载,要将导弹半埋到机身中,就完全没有挂架阻力了,但缺点是飞机表面需要根据导弹的外型来挖坑,如果要更换其它外型的导弹没办法装了;其三, 内载弹舱,将导弹完全装在飞机里自然不会增加导弹的阻力,但飞机机身却因此会扩大,还是增加了阻力与成本。综合成本与阻力考虑,半埋式与贴附式的效益比弹舱式高得多,在冷战结束前成为主流。冷战后因为隐身科技兴起,弹舱式才又卷土重来。

 

article_img

 

△曾与F-15E竞争打击机的F-16XL,原先设计是要提升超音速飞行性能,非常重视降低外挂弹药的阻力

其次,纵列而不是横排:当多枚导弹横向排列时,每枚导弹都会承受正面气流而产生阻力,而且也会产生交互干涉阻力。但如果导弹是纵向排列,由前面导弹顶风,后面导弹躲在尾流中,就会减少一半的阻力。例如,当年通用动力公司为提升F-16的超音速性能所设计的无尾三角箭形主翼版本——F-16XL,就综合了半埋式与纵列方式挂载4枚中程对空导弹,可比传统挂架降低70%的阻力。

 

article_img

△俄军赴叙利亚执行任务的苏-27SM3,也是将R-77中程空空导弹挂载于机腹

 

而我们参考苏-27系列的挂架配置可以发现,完全符合以上阐述的两点:进气道与机腹下的挂架都比机翼下挂架来得短,符合缩短导弹与机身的距离的条件;而其中又只有机腹下挂架是纵向排列,又符合纵列而不是横排的条件。

 

article_img

△苏-30MKK护送轰-6K前往远洋训练的时候,R-77空空导弹就是挂载于机腹挂架

 

因此,不论是训练任务或是低强度巡逻任务,仅需挂载两枚中程导弹的条件下,挂在机腹中线是阻力最低的方式,除了增进超音速性能外,也可延长滞空时间,这就是我们看到题图中歼-16、苏-30、歼-11B/BS,乃至歼-11、苏-30在出海巡逻中均采用这样挂载的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空战是非常非常讲究的,任何一个小的细节背后都暗藏玄机。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