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砺剑堂原创首发:“飞龙在天——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海打击能力”

声明:任何私人及组织不得使用本号名义承接盈利项目。本号发布内容系授权发布,本号的文章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经书面授权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注明作者)本号标识及二维码。若未经允许转载等行为,讲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砺剑堂堂主铸剑师 原创首发

前言

海战自进入导弹时代以来,航空兵就是海军中作战对象最远、反应速度最快、突袭火力最猛、灵活度最高的组成部分。随着机载雷达、火控性能的提升以及空舰导弹射程的不断加大,海航对水面舰艇的作战方式已经进化为典型的超视距/防区外非接触打击模式。但是,海军舰艇自身的对空经济、防御作战能力等同样与时俱进,因此航空兵对舰攻击作战越来越多的体现为激烈的对抗过程,这种现实要求中国的海上力量必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信息系统及武器装备的升级,将面向大洋的海航对海打击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article_img

现代航空兵反舰作战方式 现代条件下的航空反舰作战,主要体现为岸基航空兵或舰载航空兵出动攻击战斗机,携带空舰导弹前出打击、歼灭敌方水面舰艇目标的作战行动。而随着航电、火控的提升和导弹射程的加大,航空兵对水面舰艇的打击已经发展到典型的非接触防区外打击方式,即不再需要飞行员驾驶战机集进行抵近观察和攻击,而是在目标视距(雷达视距)外利用机载火控系统锁定目标并发动导弹精确打击。

article_img

目前航空兵对海打击的两个比较经典的战例一个是1982年马岛海战期间,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飞鱼”反舰导弹击沉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另一个是1987年伊拉克空军“幻影F1”战斗机用“飞鱼”导弹(又是“飞鱼”?!)重创美军“斯塔克”号护卫舰。显而易见,在现代条件下出动航空兵对海上远距离目标进行超视距导弹攻击,目标的精确定位、距离、舰种、航向、对空防御武备等必要情报必需非常明确。因此,航空兵反舰作战首先是根据战区其他侦查手段充分了解敌方配置等情报,在充分研究目标性质(比如吨位、机动性、火力、防护水平、雷达/电子设备参数、对空警戒范围、防空火力配置、有效射程、软硬反导手段等)的情况下,指定合理的作战计划,确定消灭具体作战目标所要出动的战机数量、携弹量、攻击航路规划等等,在攻击完毕后还要及时对攻击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估,以便确认是否进行补充攻击。

article_img

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两个战例虽然典型,但是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为无论是“谢菲尔德”号还是“斯塔克”号,在遭遇导弹袭击时都缺乏必要的迎战准备,舰上的防空警戒雷达、对空防御火力等均为启动,严格来说,这两个战例叫做“偷袭”更为合适,而有所准备的海上舰艇编队绝非“漂浮在海上的铁棺材”这么简单,面对防空火力全开、警戒雷达全开、各种软硬杀伤手段全开的水面舰队时,空对舰作战将体现为激烈的体系对抗过程,其结局将由对抗双方的技战术水平综合决定(同时,还有一点点运气成分)。

article_img

现代水面舰艇普遍配备探测距离较远的大型警戒雷达、雷达警告接收机、光电/红外观瞄设备以及敌我识别装置等多从探测、识别设备,并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其探测距离和精度远大于体积较小的机载雷达。当水面舰艇的防空系统全免启动时,可以在数秒内完成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威胁判断和武器分配,由高性能计算机及其组成软件进行目标航路规划和敌我识别;并通过显示器显示给舰艇决策系统的指挥人员,并由指挥人员决定攻击顺序和火力配置情况。鉴于舰艇强大的对空防御能力,现代攻击机为了避免过早被舰载防空系统侦测到而绝大部分采用超低空突防模式飞行,利用地球曲率隐蔽接近到机载反舰导弹有效射程。而现代水面舰艇的防空/反导武器(这里主要指反巡航导弹)则根据具体任务需要,有计算机自动分配。目前较大吨位的防空型水面舰艇配备的远程舰空导弹最大射程已经超过200千米,拦截高度则达到3万米,并拥有较大的备弹基数和以VLS万为代表的快速发射能力。

article_img

战时,水面舰艇都会根据卫星、远程预警机、无人侦查机等平台加强监视危险扇面的警戒和防御。由于机载雷达功率相对较小,还难以在舰艇雷达探测距离之外实施导弹攻击,所以航空兵往往采用超低空方式利用舰艇雷达探测盲区进入攻击阵位,并为保持隐蔽性而采用无线电静默,不能过早开启机载雷达。而在进行攻击之前,载机必需打开雷达及火控系统,对目标进行定位,并把目标参数输入导弹的弹载计算机。尽管这一过程极为短暂(通常也是几秒钟),但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舰艇雷达告警系统也能接收到机载雷达信号,并迅速使用箔条和诱饵弹制造假目标,有效干扰来袭飞机的机载雷达对舰艇的判别和锁定,同时使用远程舰空导弹尽可能的扰乱来袭飞机航路,迫使其尽早离开攻击阵位。当然,由于来袭飞机占据主动优势,因此通常可以逃离舰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因此现代水面舰艇对空作战的核心是反导。反舰导弹在向目标飞行的过程中从惯性飞行到自寻的阶段会受到舰艇的远、中、近多层火力拦截,即使是由多架飞机组成的攻击编队齐射的空舰导弹,在水面舰艇编队的多层火力拦截之下,能突破前两层防御的导弹数目也并不多。考虑到现代反舰作战往往采用多弹种攻击方式(雷达、红外、GPS等多种制导模式混合),对于部分能进入舰艇最后10千米距离末导段的目标,水面舰艇还可以启动点防系统、舰载各种干扰模式,由于水面舰艇防空作战是分层防御,每一个阶段都能不断降低来袭导弹的突防概率,但是前提是水面舰艇并非单舰,而是编队作战。孤立的作战舰艇即使单舰防御能力再强悍,也难以对抗占据绝对优势的航空兵的远程攻击,即使是装备“宙斯盾”系统的强大战舰也不例外。

article_img

实际上,由于现代海军通常以编队形式作战,且我军海军航空兵所要面对的还是世界最为强大的美日联合舰队,多艘舰艇通过数据链互相连同,互相报告空情,融合成一个整体,其对空防御能力将会成倍提高。以美国海军装备“宙斯盾”的伯克舰的CEC(传感器联网协同作战指挥中心)为例,该系统已经实现了讲防空作战指挥系统与控制系统、传感器、武器平台以及附近作战平台进行融合,利用CEC传感器栅格为整个舰队提供战区兵力整体图像,并融合来自多种其他平台传感器提供的实时空情,并进行目标识别和跟踪,CEC作战栅格可以利用融合数据定位由飞机或舰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使其在远离作战编队的安全距离外就被有效拦截。

article_img

正由于舰队防空作战能力不断增强,使得航空分那件作战必需从装备技术和战术上继续提高突防能力,如:由早起的单一机种组成的攻击编队发展成由多种战机协同突防作战,即按照统一的战术要求,把攻击机、护航歼击机、电子战飞机、远程侦察机等归为一个突击集群,按照计划要求分工去发挥各自的性能和作用;进一步提高载机反舰导弹的射程和突防能力,战时以大机群对敌舰实施远距离、高强度、多弹种饱和攻击。当然,对现代海上舰队的空袭作战最有威胁的莫过于航空器及攻击武器的隐身化。       海军航空兵对海打击作战装备及战术 中国海军航空兵尝试使用空舰导弹遂行反舰作战任务最早源于1980年代国产轰-6D及其携带的“鹰击-6”的研制成功。当时的轰-6D可以携带两枚由苏联SS-N-2“冥河”发展而来的“鹰击-6”(出口编号C-601)导弹,在中高空能够对150千米外的目标发动导弹攻击。由于轰-6的巨大航程影响,该系统的服役使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打击范围显著扩大。但是作为中高空亚音速大型轰炸机的轰-6而言,该机隐蔽性、机动性基本谈不上,同时弹体大、目标特征明显且速度较慢的鹰击-6空舰导弹也比较容易被敌舰防空系统在远距离发现并及时进行拦截。可以说,轰-6D+鹰击-6的配置只是让中国海航解决了有无问题。

article_img

中国海军航空兵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反舰作战能力是随着1995年歼轰-7和鹰击-8导弹的定型量产才真正形成的。歼轰-7装备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机载多功能火控雷达,具备拦截、对地/对海攻击、辅助导航、绘制地图等多种工作模式,该机最多可以挂4枚体积小重量轻的鹰击-8型反舰导弹,采用超低空突防战术时对于当时周边各国海军舰艇均有较强的打击能力。而鹰击-8导弹属于典型的“发射后不管”的战术巡航导弹,而且因为导弹体积小、目标特种不明显,所以舰载防空系统很难早期发现,而且鹰击-8具备第一代自动规避能力,在接近目标时还会降低高度(鹰击-8巡航高度20-0米,攻击高度5-7米),这样一方面降低敌方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另一方面导弹会打击敌方舰艇接近水线的部位,进而造成更严重的破坏。歼轰-7和鹰击-8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航基本达到外军同期的水平。

article_img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军航空兵对海打击兵力进入更新换代时期,大批新版歼轰-7A、苏-30MKK2以及轰-6H等入役,特别是舰载的歼-15的服役,极大的提升了我军海航的空射反舰能力。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歼轰-7A装备了全新的火控航电系统和雷达,更新了大容量火控计算机,并整合了部分俄国航电设备,使其可以混合使用射程达150千米的国产鹰击-83、俄制KH-31A反舰导弹、KH-31P反雷达导弹等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同时还具备挂载国产“蓝天”系列吊舱进行地形测绘、侦查以及打击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轰-6H则在原轰-6基础上进行了全新设计,翼下4个挂架除了可挂载鹰击-83外,还可以挂载远程的鹰击-62重型反舰巡航导弹,并且在航电系统支持下能够长时间超低空飞行,并对目标发动突然袭击。俄制苏-30MKK2则是海航的另外一款当家花旦,虽然其火控系统是源自苏-24M,但是经过升级后,可以综合使用多种俄制武器,例如KH-31A/P、KH-29T、KH-59MK等装备,同时由于其是苏-27发展而来,故而空战能力优于国产歼轰-7A。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军全面测绘并开发自己的山寨版苏-30——国产歼-16,该机目前已经投入量产,极有可能会替代现在大量部署的歼轰-7A;而最受关注的,还是国产歼-15,去年国内媒体就公开报道过国产歼-15携带鹰击-83、PL-8/12等多种武器在辽宁号航母上起降的视频,显示了歼-15正在快速成军的进展,并彻底结束了我国海军航空兵长期以来被视为“旱鸭子”的历史。

article_img

综合来看,现阶段我国海军航空兵用于执行对敌海上、岛屿及陆地目标攻击任务的主战装备呈现出多机型、多弹种、兵力规模大和主要仍以岸基为主的特点。国内很多军事刊物和媒体都报道过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海攻击演练的消息,其主要体现为隐蔽出航、接敌,集中密集火力齐射,突出火力协调,以保证不同位置所发射的不同类型的空舰导弹可以同时抵达目标。研究表明,缩短导弹发射间隔、增加导弹攻击波次和发射数量能够有效提升导弹的突防概率并让突防导弹数目大大增加。而在具体实战时还分为单方向攻击和多方向攻击两种,单方向是指载机携带反舰导弹从同一个方向密集攻击敌方防御系统,寻求优势火力直接压垮其防空系统,其具体作战模式通常是以多架战机密集发射数十枚反舰导弹,对目标进行不间断攻击。这种攻击模式有利于航空兵的编队和组织,但是不利于分散敌方目标的抗击和干扰,敌舰较容易组织起密集的防空火力网集中对付导弹来袭方向;多方向攻击就是指参加攻击的战机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对目标实施导弹空袭,但是保证导弹在同一时刻抵达目标的作战方式,这样敌方防空系统就不得不分散到多个方向应付来袭导弹,这样不仅其防御火力会相对变弱,而且多方向拦截极易出现漏洞,实践表明,该战术将使导弹的突防概率成倍增加。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要保证现有导弹能够在同时抵达目标上空的组织协调难度极大,对于空情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实战中实施的难度很大。

article_img

从目前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海攻击作战主力机种和装备规模来看,可以说在距离中国海岸1000千米以内的近海水域范围内,只要目标的位置及相关信息被确认,那么在这一区域内的任何敌对的水面舰艇或舰队都无法逃脱被中国海航“导弹雨”歼灭的命运。事实上,中国海航的最主要任务实际是有效拦截敌方空优战斗机群,但是由于在中国近海有完善的C3I系统支援,故而我军反而可以组织起更大规模的优势掩护兵力。反之,在更远的距离和仅仅以海洋、天空为背景的远海作战环境中,由于敌方也拥有密集的电子侦查设备,我军的攻击难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正因为潜在敌人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未来的海战中,潜在敌人一定不会轻易进入已经不安全的水域,即使是形势所迫必需进入也会在宙斯盾系统、CEC的支持下实施高效的一体化作战。     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海打击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卫星、大型预警飞机、远程侦察机和长航时无人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战争的节奏、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article_img

从目前国内已经公开的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情况来看,我军在预警机、长航时无人机、远程电子侦察机、反潜飞机等多个特种机种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并还在不断提升。但现阶段的部署和使用重点依然是完善敏感方向的监视、加强区域体系建设。而在攻击机领域,随着歼-20和歼-31两种隐形战斗机的测试以及“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出现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海军航空兵完全可以实现隐身化。而特别是隐形无人机在未来的远程侦查、监视、跟踪和攻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届时出动少量隐身无人攻击机,就足以负担起有效压制敌方防空警戒体系的作用并为后续兵力跟进创造条件。   在舰载航空力量建设方面,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了辽宁号航母以及歼-15第一代舰载战斗机。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将会迎来一个发展期,各项配套机种、设备豆浆逐步完善起来,并最终成为国产航母定下技术规范,直到形成中国特色的舰载航空兵打击模式。

article_img

当今海洋方向的国防安全需要来看,可以很有信心的说,距离中国本土1000千米以内的海域内,潜在敌手已经基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水面舰队并对我国构成威胁。但是绵延于第一、第二岛链上的外军部署则实质上成为封锁我国海上力量的一条“锁链”。从目前态势分析,潜在敌人还在加强岛链力量的部署,这种情况不但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而且还能长期封锁中国海军力量,使之局限于“黄水”。虽然近10年来,海军主力舰艇替换速度很快,海军实力获得较大提升,但是,海军航空兵始终是对较远距离的敌方目标实行快速打击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必然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海军航空兵的建设,使其能再更广阔的战线上对任何潜在敌人构成致命的打击,特别是要建设以航母为核心的均衡海军和舰载航空兵,把我国武装力量的手伸到任何一个有“中国利益”的角落,在身后默默保护我们每一个公民、每一份国家利益。

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