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媒:中国将成世界创新领袖 美应大胆接受与华科技竞争
参考消息网9月15日报道 美国《政治报》网站9月11日刊登《中国正在快速超过我们吗?》一文,作者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安全部高级研究员丹尼尔·克利曼在文章中称,60年前的秋天,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全世界为之震动。那个海滩球大小的航天器是一个惊人的科学成就,以前被认为是莫斯科力所不能及的。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盘旋并发射出只要有短波接收器就能检测到的无线电信号,美国公众对其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在冷战中的竞争力产生了信心危机。
近几个月,中国悄然给了美国一系列新的“人造地球卫星时刻”——不像头顶的无线电信号灯那么富有戏剧性,但对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挑战毫不逊色。在美国的争论聚集于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就业岗位回流的时候,北京已经取得了预示着它即将成为创新超级大国的科技成就。这些“人造地球卫星时刻”分布在从通信技术到可再生能源的多个行业。总的来说,它们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活力以及军事优势构成挑战。
文章称,今年8月,中国成功测试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通信——依靠量子纠缠物理学发送和接收有安全保障的信息。美国围绕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巨大潜力面临监管困境,中国则在去年宣布了七项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人体试验。在煤炭再次成为美国能源政策辩论的中心之际,中国的光伏发电量大幅上升。仅2017年上半年,中国的新增太阳能发电量就相当于2016年底美国整个太阳能基地装机容量的一半。
文章称,这些基本被忽视的“人造地球卫星时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激起美方的反应。
在美国,中国的公司正尝试收购半导体开发和制造等重要先进技术领域的美国公司。中国企业还在美国开设研究中心来挖掘利用美国人才,并对侧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尖端技术的美国初创公司进行早期投资。
文章称,如果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和电池技术的科学进步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中国,那么,未来的产业——以及就业机会——也将随之转移。
文章认为,中国将最终成为世界创新领袖,而美国应大胆接受与中国的科技竞争。(编译/何金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延伸阅读】港媒:中国正建世界最大量子实验室 将大幅改善潜艇隐形能力
参考消息网9月12日报道 港媒称,据了解情况的科学家和学术权威们说,中国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量子研究设施,以开发量子计算机和其他“革命性”技术,供军队破解密码并用于隐形潜艇。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11日报道,中国的这个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将位于安徽省的合肥市,占地约37公顷,紧邻一个小湖。据安徽当地媒体报道,9月晚些时候,开发商将受邀参加建设该实验室的合同竞标。
据安徽媒体报道,在这一项目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中国著名量子科学家潘建伟于今年5月向当地官员介绍时说,在这一设施中开发的技术可以立即为军队所用。
报道称,能用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对物体物理参数的细微变化进行测量的量子计量学能大幅改善潜艇的隐形作战能力。
报道称,配备了量子导航定位系统的潜艇能够在水下作业3个多月,而无需浮出水面接收卫星定位信号。
据潘建伟说,一艘潜艇在水下作业100天后,艇长仍然能够以仅仅几百米的误差在太平洋中定位潜艇的位置。
该实验室的另一项任务是,开发出中国首台能够在几秒内破译密码的量子计算机。
安徽媒体援引潘建伟的话说,他们的计划是在近期内实现“量子霸权”,计算能力可以达到目前全世界所有计算能力之和的100万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用1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既定2年完成的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上述重要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有关情况(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2017-09-12 10:08:12)
【延伸阅读】台媒关注大陆建成全球首条量子通信线路:技术领先世界
参考消息网9月7日报道 台媒称,世界上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已完成量子保密通信及应用示范项目技术验收,达到开通条件。这将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通信网络。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9月6日报道,“京沪干线”项目2013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由中国科大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由安徽省、山东省投资建设并得到上海市、北京市的大力支持,经过42个月的艰苦努力,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关键技术,于去年底完成全线贯通,搭建了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的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
报道称,在最近半年多,相关人员进行各分系统的应用测试和720小时长时间稳定性测试,结果证明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都已达到设计要求,全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满足万名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
2016年8月16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后,如今大陆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间的量子通信。
报道称,京沪干线北京接入点将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连接,全线密钥率大于5kbps,已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大大扩展了京沪干线应用能力。
报道称,欧美国家近年来也积极规划量子通信网,在大陆“京沪干线”通过总技术验收后,意味着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已具备开通条件,大陆在量子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也继续领先全球。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量子通信技术将应用于金融、政务、军事等领域资讯的安全传输。专家指出,随着量子通信在都会区网络、城际网络、广域网络全面展开,量子通信的应用领域将推广到个人生活,到2030年,量子通信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人民币产值。
报道称,Quantum Key Distribution,简称QKD(量子密码通信),最重要也最独特的性质是:如果有第三方试图窃听密码,就必须用某种方式测量它,而这些测量会带来可察觉的异常,通讯的双方便能察觉。主因是任何对量子系统的测量都会对系统产生干扰。透过量子叠加态或量子缠结态来传输资讯,通讯系统便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窃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7-09-07 00:31:00)
【延伸阅读】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通过技术验收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董瑞丰)世界上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已具备开通条件。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近日通过技术验收,我国在量子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自2013年立项以来,“京沪干线”项目组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2016年底,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的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全线贯通。
此后,项目组进行了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试验验证,开展了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域互联应用研究,完成了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示范。
项目组技术人员介绍,2017年以来,“京沪干线”进行了各分系统的应用测试和720小时长时间稳定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此外,“京沪干线”北京接入点实现了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的连接,已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大大扩展了“京沪干线”应用能力。
项目组人员表示,作为一条实用化和商用化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未来将向金融、电力、广电、政务等各行业开放,为广大用户提供量子层面的安全服务,从而大力推动以量子创新技术驱动新兴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战略需求。
据了解,美国、欧洲、韩国等地的科技公司和科学家团体近年来相继提出建设量子通信网络的规划。
(2017-09-04 18:17:00)
【延伸阅读】台媒:大陆完成全球首个海水量子通信实验 上天入地下海可期
参考消息网9月6日报道 台媒称,在大陆“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达到开通条件的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日前也完成全球首个海水量子通信实验,在国际上首次验证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将量子通信运用扩大至全球。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9月6日报道,由上海交大教授金贤敏领导的团队,在海水量子通信有突破性进展。金贤敏表示,海水能否作为量子通信通道一直是未解之谜,虽然英美科学家做过一些理论研究,但迄今未进行过实验探索。此次,他们在实验中选择光子的极化作为资讯编码载体,并通过类比证明,即使经历了海水巨大的通道损耗,极化编码的光子也只会丢失,而不会发生量子比特翻转。也就是说,只要存留下少量单光子,仍可被用于建立安全密钥。
报道称,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已在8月发表在国际光学领域著名期刊《光学快报》杂志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也马上引起国际科学杂志《新科学家》紧急追踪,并在8月23日以《首个水下量子纠缠将导致不可破译通信技术》为题,报道了最新成果。加拿大量子卫星专案负责人托马斯·詹内怀恩对《新科学家》杂志表示,虽然以前也讨论过水下量子通信的想法,但一直没有任何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金贤敏指出,虽然目前只是朝水下量子通信迈出了第一步,离实用化的水下、空海一体量子通信连线和网路还有一段距离,但实现量子通信技术上天、入地、下海的未来前景可期。
(2017-09-06 13:44:44)
【延伸阅读】法媒:中国已成量子通信技术先驱 在该领域拿下两个世界第一
参考消息网8月16日报道 法媒称,中国实现两个世界第一。中国凭借8月9日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两项成果确保了在量子通信这一未来通信技术领域的至上地位。该技术主要可以提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中国从“墨子号”的投资中获得了回报。这枚科研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在距离地球500公里至1200公里处的低轨运行。再加上《科学》周刊今年6月16日发表的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三大实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密钥分发。此前这些实验仅在地面的光导纤维中完成过。
据法国《世界报》8月15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1984年提出了一份保障安全分发密钥的协议,不仅是为了禁止窃听,也是为了确保如果出现窃听当事人能够获悉。中国人将这份协议应用于卫星与地球之间,最短距离(600公里)实现每秒发送数千比特的信息量。巴黎电信技术学院科研教师罗曼·阿洛姆称赞道:“他们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这是工程学的一个大项目。”中国团队面临的挑战包括复杂光电器件的小型化及其对太空环境的适应保证,而且尤其是十分精确的卫星定位和追踪技术的发展。潘建伟指出:“这就像在300米之外追踪一根移动的头发一样。”
报道称,这些进步的技术意义超过了科学意义,因为这些成就此前都在地球上实现过。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完成了“量子纠缠”实验。1989年,加拿大完成首次量子密钥分发。此后很多企业将这种系统商业化。1997年,奥地利安东·蔡林格团队率先完成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当时年轻的潘建伟也是团队成员之一。
欧洲最大量子信息实验室之一量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罗纳德·汉松认为:“真是了不起的进展。中国的实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们完成了首批地空基础量子任务。将遥远的系统通过量子连接起来已经成为现实。”
报道称,长距离传输必须通过太空,因为光导纤维中信号受损导致纠缠与隐形传态被限制在100多公里的距离内才能完成。而且与常规世界相反,在量子物理学中不可能增强或者重复一个信号。因此人们关注宇宙真空环境,即便考虑到大气层的厚度,这里的损耗也要小得多。但成本这么高的网络又有什么用呢?更加安全的密钥当然是个动机,但当前“经典”技术还在发挥作用,而且带有非保密密钥协议。
巴黎第六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埃莱妮·迪亚曼蒂明确指出:“当前的量子计算工作让这些系统面临危险,量子密钥是一种解决方案。”研究人员还希望建设有新性能的“量子网络”,能够将计算分发到多个网络节点上完成,而无需节点接触数据。
报道称,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了解这些关乎国家防御和主权的重大挑战。韩国、日本、新加坡和加拿大也有陆地和太空计划,或者是从无人机、热气球和飞机实施的空中计划。在欧洲、研究人员争取人们对发展这些太空技术的关注,却是徒劳。埃莱妮·迪亚曼蒂希望:“这些结果或将刺激欧洲的科研活动。”
报道称,潘建伟现在希望提高密钥系统的效率,把卫星作为两个地面站的中继站来实现安全加密。中国研究者们还提到与欧洲合作完成两大洲之间密钥分发的可能性。(编译/赵可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