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汤林石编译】“回收就像一块遮羞布。”亚历山大·克拉普在新书中揭露了全球垃圾处理的残酷真相:所谓的“回收利用”往往只是将垃圾转移至更贫困的国家,制造环境灾难。
在英国Tesco超市的收银台,一位顾客结账时随手拿起一个塑料袋,把采购的食品装进去,带回伦敦的公寓。然后,她把塑料袋投入回收箱。
她可能再也不会想起这个塑料袋,但它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从伦敦的回收箱出发,这个袋子被卡车运往80英里外的港口城市哈里奇,然后被装船运到荷兰鹿特丹,一路穿越德国,进入波兰,最终抵达土耳其南部一座没有标识的仓库外,在一堆乱糟糟的垃圾中落脚。它可能会被回收,但也可能一直被放在那里,在烈日下暴晒,经过多年缓慢分解。
对于大多数塑料袋来说,这段旅程是不为人知的。但彭博社记者在一个Tesco塑料袋上安装了微型数字追踪器,揭示了它长达数月横跨大陆的旅程。
这个塑料袋的故事也出现在亚历山大·克拉普的新书《垃圾战争:废弃物的失控余生》中。身为记者,克拉普花了数年时间游历全球,亲眼见证发达国家产生的垃圾如何被“回收利用”。他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你所听到的垃圾回收故事,很可能只是谎言。
书的开篇写道,2016年底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距土耳其城市阿达纳几英里的地方,一位名叫伊泽丁·阿克曼的农民发现一辆白色卡车在他家的柑橘园边缘停了下来,把一大堆垃圾倒在路边。车子开走之前,司机点燃了一个纸袋,把它扔在垃圾堆上。等阿克曼赶到时,垃圾堆已变成一团嘶嘶作响的火。
大约一个小时后,大火被扑灭,露出了一堆半烧毁的垃圾碎片。阿克曼屈身检查这堆“不请自来”的废弃物。从糖果包装纸到化妆品容器,包装上的文字不是土耳其语,也不是库尔德语。阿克曼不停地在依然烫手的塑料碎片中摸索,找到了几个价签。上面印的不是土耳其里拉,而是欧元和英镑。
一个月后,阿克曼种植了30多年的几十棵柑橘树的叶子第一次开始变黄,果实也掉落在地。一年后,这些树一点果实都不结了。克拉普指出,一卡车的垃圾在柑橘农场旁边燃烧,即使只烧一个小时,也可能成为延迟爆炸的“环境炸弹”。火熄灭后,烟雾继续飘散,杀死了帮助柑橘树授粉的部分蜜蜂种群。无数半熔化的塑料碎片被冲进了周边水源。
“事实证明,在阿克曼农场边缘被倾倒的几吨垃圾并非孤例。”克拉普认为,这一切始于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次性”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特征。人们拼命购买自己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扔掉,第二年再买一些同样无意义的东西。
廉价的塑料制品使用起来可能只需几分钟,但要数百年才能分解。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决定提高环境标准。1976年的《资源保护与回收法》等法规,让在美国土壤中掩埋废弃物的成本大大提高。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
左图为《垃圾战争》,右图为本书作者亚历山大·克拉普。(图片来源:阿歇特出版集团/作者官网)
富裕国家想到的方案是“眼不见、心不烦”。载满垃圾的船只开始在全球各地穿梭,寻找接收者。在加勒比海、拉丁美洲和非洲,倾倒石棉的成本只需几美元一吨,而在美国则需要250美元。
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开始,富裕国家将废弃物出口到贫穷国家。这些国家迫切希望发展经济,但缺少妥善处理有毒物质的设施。克拉普写道,这些国家面临着一个选择:“毒物还是贫穷?”到80年代末,从全球北方流向全球南方的垃圾,按金额计算,甚至超过了发展援助。
1989年,“受够了”的加勒比地区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们联合起草了《巴塞尔公约》,要求禁止出口危险废弃物。如今,已有191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但美国没有)。人们很快学会了钻“漏洞”:从一个国家运到另一个国家的垃圾,如果能被再利用而不是丢弃,就不算废弃物。于是,发达国家用“回收副产品”这样的委婉说法来掩盖交易的实质。接收国则从废弃的纸板和笔记本电脑中提取能利用的材料(比如贵金属),然后倾倒、焚烧或用酸溶解剩下的东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制造业飞速增长,中国需要廉价的再生塑料,最终成为旧杯子、吸管等废弃物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在接下来的25年里,中国接收了全球一半的塑料垃圾,但其中大部分因污染过重,无法清洗、粉碎并转化为新塑料。
2017年,出于对污染的担忧,中国宣布不再接收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克拉普写道:“这本是一个让世界正视不可持续的塑料生产问题的机会。”然而,富裕国家却选择了一个更“简单”的解决方案——将废弃物从中国转移到更贫困的国家。仅仅两年时间,美国出口到中美洲的塑料垃圾数量就翻了一番。
即便真正实现了回收,也会产生糟糕的“副作用”。印度尼西亚的造纸厂从海外进口废纸作为原料,但回收的废纸中通常含有大量塑料废物。它们被用作燃料,卖给爪哇的许多豆腐厂。这样生产出来的豆腐成了“致命美食”,导致大量印尼人摄入塑料焚烧产生的有毒物质。
《大西洋》月刊指出,这与对抗全球变暖如出一辙,富裕经济体减少排放的方式不是改变生产方式或消费欲望,而是将高污染制造业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并没有给全球带来好处。
(编辑:唐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