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北欧各国为了避免加入战团,纷纷发表中立宣言。但是中立宣言只让瑞典免遭战火侵害,而丹麦、挪威则惨遭德国入侵。所以,二战后丹麦、挪威等国立即加入美国为首的北约,而瑞典继续执行中立、不结盟政策。
瑞典装备的国产“S”型坦克
虽然瑞典采取的是中立政策,但主要的防御方向是瞄准东方的苏联。除了瑞典与俄罗斯的世仇之外,同属于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挪威已经加入北约,与他们在历史上同宗、同源的瑞典必然在情感上更加接近西方国家。同时,华约和北约一旦开战,苏联必将出动庞大的坦克集群,迅速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地区,否则其波罗的海舰队将被封锁在瑞典和丹麦以东,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到那时,加入北约的丹麦、挪威必然遭到打击,与它们同属于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瑞典也免不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想要抵御苏联的“铁甲洪流”,最佳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装甲部队作为防御力量的骨干。为此瑞典在1950年代从英国购买了“逊邱伦”中型坦克,作为其装甲防御力量的核心。不过,当苏联的T-54/55中型坦克出现之后,这些英国坦克立即沦为了“历史垃圾”。因为,此时苏联不仅在坦克方面占据优技术优势。同时,由于装备了大量工程保障车辆,苏军可以在8个小时内突破瑞典东部的森林沼泽地带,而“逊邱伦”的调动和部署反应时间根本来不及应对。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瑞典的河流、湖泊较多、北部地区沼泽遍布、长期严寒、冰雪覆盖和国内重型桥梁极少等地理和气候条件,“逊邱伦”由于太重,根本无法在瑞典的森林沼泽地带使用。
瑞典装备的国产“S”型坦克
于是,瑞典依靠准备自己的力量,再引进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炮,研究一款新型坦克。这个任务交给了瑞典著名军火公司博福斯。瑞典军方考虑了二次大战中各国坦克的使用和中弹情况以及装甲部队的战术使用要求等因素,从而把车高、车重及火力作为主要性能指标,要求车重不超过37吨。将研制工作交给了大名鼎鼎的炮火公司博福斯,同时将研制悬挂装置的工作交给了拉茨维克公司负责,将研制发动机的工作交给了沃尔沃公司负责。
这个组合绝对堪称是瑞典军工界的“强强组合”,但是研制一款新坦克并非易事。除了要适应瑞典的特殊地理环境之外,瑞典缺乏研究坦克相关经验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自从1930年代研制了Strv.42/74中型坦克之后,瑞典再也没有研究过坦克的经验。于是,瑞典从德国购买了一些战车加以评估,最终决定放弃旋转式炮塔,研制一种采用固定的105mm火炮、液气悬挂和自动装填的无炮塔型坦克。
瑞典装备的国产“S”型坦克
1956年瑞典坦克工程师斯文.格便拿出了这款“无炮塔”坦克的设想和图样。正式的研制工作于1957年开始,到了1958年开始正式制造样车。期间,为了解决依靠车体转向进行火炮的方位精确瞄准问题。1957/1958年冬季把克鲁巴公司研制的变速转向机构装在1KV103自行火包上进行技术试验,1959年又把改进的变速转向机构与火控伺服装置组合成转向瞄准装置,并安装在M4A3谢尔曼中型坦克上进行最后阶段的技术试验。而且,为了为解决火炮高低瞄准以及车姿控制等问题,瑞典引进了当时美国为25吨级车辆研制的液气悬挂技术。经过全方位的试验和研究,到了1961年两辆样车就被制造出来。
该坦克总体布置独特,火炮固定在车体前部中心线上,车长指挥塔上安装了1挺12.7mm试射机枪,车体两侧的箱形机枪座里各安装2挺7.62mm朝前射击的机枪。车内布置采用发动机前置方案,采用1台波音公司的502-10MA型燃气轮机(330马力)与1台罗尔斯罗依斯公司的B81型汽油机(230马力)。选择这样的布置是因为设计者觉得发动机前置设计可以有效地增加乘员前方的防护效果,一旦被命中,炮弹必须穿透前装甲和发动机舱才能击中战斗室,这样将大大提高乘员的安全性。加上该坦克最前端将近半米厚、夹角为30°的楔型实心钢装甲,敌坦克发射的穿甲弹绝大多数会发生跳弹,防护能力自然超群。战斗舱内3名乘员基本上位于同一高度,车长在战斗舱的右侧,居坦克最高点,驾驶员兼炮长在左侧,其后面是机电员,两人背靠背就坐。战斗舱内车底板上开有安全门,车内无通话装置。该车主要尺寸重量:战斗全重39.7吨/42.5吨(B型/C型)、全车长8.99米、车身长7.04米、车宽3.63米、车高2.14米(车体高1.9米)、火线高1.7米。
瑞典装备的国产“S”型坦克
其实在样车产生之前,瑞迪陆军在1960年中期就预定了10辆预生产型车,此即后来定型的Strv103型坦克。与样车最大的不同,该车右侧的2挺机枪换成了12.7mm机枪,车体两侧各安装2个单轮缘托带轮,安装了炮管固定装置。汽油机改换成176kW(240马力)的K60型2冲冲程多种燃料发动机。不过,这次改动瑞典军方并不满意,到了1965年就再次对该坦克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定型为Strv103A型坦克。其中的改进是辅助武器变成3挺7.62mm机枪,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车长瞄准镜稳定装置,并把燃气轮机改为波音公司的553型燃气轮机,输出功率是360kW(490马力)。这次改进之后,瑞典的国产坦克在1966年正式定型量产,并在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Strv103A型坦克的生产持续到了1971年,瑞典再次对该坦克进行了改进。主要改的就是给坦克安装了浮渡围帐和2个炮管固定架,在车首安装了可伸展的推土铲。新改进的坦克被称为Strv103B型坦克,于1972年装备部队。之后,又将之前生产的Strv103A型按此方式进行了改造。
Strv103型坦克共制造了300辆,装备了瑞典陆军3个装甲旅。与另外装备350辆英制“逊邱伦”坦克的3个装甲旅,构成了瑞典阻击苏联坦克洪流的主要力量。到了1990年代,各国新型主战坦克的性能有了新的发展,为了跟上形势,瑞典军方第三次对Strv103型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这次改进主要是安装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换装新型发动机外,还更换了传动系统:车体正面加装了附加装甲,侧面安装了侧裙板,提高了防破甲弹的能力;车体两侧上方安装了9个容积22升的附加油箱,增加了战斗行程。不过原本准备将原来的105毫米线膛炮换装为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的计划,却最终被取消。这次改进,一共改进了200辆Strv103B型坦克,改机之后的坦克被称为Strv103C型。
瑞典装备的国产“S”型坦克
不过,这款被人习惯性称为“S”型坦克的战车,最终的命运也极富戏剧性。没能装上德国120毫米滑膛炮的Strv103型坦克,却被装有这款坦克炮的德国“豹-2”坦克所取代,在新世纪成为瑞典陆军的主力。
瑞典装备的国产“S”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