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好!”新疆喀什大学的校园里,教师赵铁锁总会收到学生热情的问候。赵铁锁今年已70多岁,上下楼梯都有些费劲,但为了搜集上课的资料,他四处调研,亲手拍下的照片、亲耳听到的故事,都化作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内容。
“思政课只有进入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赵铁锁说。
2021年6月23日,赵铁锁离开南开大学的教学岗位,但心中还有遗憾:“距离我完成‘从教50年’的梦想,就差8个月了。”同年,教育部启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他毫不犹豫报了名:“我要在祖国西部继续实现我的梦想。”
临行前,赵铁锁把讲稿和书铺了满满一床,他想多带些资料,为上课做足准备。“最后,我把近50年思政课教学所积累的课件、资料变成电子版,装进十几个优盘,带来了喀什。”赵铁锁说。
每次上课的前一晚,赵铁锁都要重新修改课件:“不能照着一个课件一直讲。”十几个优盘,承载了他近50年授课的历程。
“思政教学既要讲知识、授技能,还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赵铁锁思索,如何让思政课引发学生共鸣、形成思想“回声”?他决定从当地历史文化入手,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思政课。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零公里石碑,是喀什人民肩挑背扛造就了它……”课上,赵铁锁娓娓道来,从喀什市盘橐城讲班超出使西域,从耿恭祠讲东汉名将耿恭抵御外敌,从中共一大讲少数民族代表的故事……“不强行灌输观点,也不只依赖书本,我的课堂讲究‘论从史出’,将历史史实完整地讲清楚,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自己悟出道理。”赵铁锁说。
“赵老师上课很吸引人,一个个关于新疆的故事,拉近了我与知识的距离。”喀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牛智说。
赵铁锁在喀什大学先后执教28个教学班,为1500多名学生授课,累计课堂教学超1000学时。
课堂之外,赵铁锁和学生的交流也延伸到生活中。
节假日里,赵铁锁常会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他亲手做天津美食,和大家聊聊家常。学生间闹了矛盾,学习上有了压力,都愿意找他聊聊。“我的年龄与学生的爷爷差不多,学生把我当知心长辈。”赵铁锁说。
学生缺什么,赵铁锁就教什么。针对喀什大学学生读原著少的情况,他组织读书会,利用课余时间解读原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太合理,他就利用课间细致分享自己如何学习、如何记笔记。此外,赵铁锁还把自己保存多年的近300册稀有专业书籍捐给了学院资料室,“把书收藏在自己家里是没有意义的,给人看了才能发挥作用”。
除了与学生深入交流,赵铁锁也愿把经验向青年教师倾囊相授。他刚到喀什大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短缺,很多青年教师刚毕业就站上了讲台。现在,他们都会去听赵铁锁的课,再将他的课程内容逐渐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赵铁锁也会积极提出建议。
赵铁锁说,自己刚到新疆时,就看到胡杨挺立于风沙之中,“我愿自己像一株胡杨,扎根这里,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记者 李亚楠)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2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