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骚乱第7天,民生诉求是根源
2017年12月28日,伊朗毫无征兆地爆发骚乱,从北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接连7个主要城市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并与伊朗安全部队与警察激烈对峙。截至1月2日,抗议示威活动仍在持续,已有至少15人的冲突中丧生,其中包括1名警察,数百人示威者因“毁坏公共财物、缺少抗议许可证”被捕,不少为德黑兰大学生。
虽然伊朗政府第一时间关闭社交媒体、派出安全部队与防暴警察、发动支持鲁哈尼政府的集会、并将抨击矛头指向“某些玩火的国家,特别是美国、以色列和沙特……”,然而,事实上,真正诱发或是引爆这场被BBC称为“2009年以来,伊朗公众表达不满情绪最为严重和普遍的一次”示威游行的,却是三大民生问题。
首先就是民生,持续下行的经济令民众苦不堪言。
根据伊朗官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应是鲁哈尼执政5年内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在这一年内 ,伊朗全国失业率超过13%,其中年轻人的失业率更高28%,为2013年鲁哈尼就任总统以来失业率最高的年份,去年伊朗全国失业率为10.8%;在通货膨胀率方面,2017年下半年伊朗的通胀率超过13%,其中鸡蛋、禽肉价格的涨幅一度高达40%。在2013年鲁哈尼上台前,伊朗因受欧美经济制裁,经济连年负增长,通胀率在2013年高达40%,2016年终于降到了7.5%,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又回升到13%。
在经济增长率方面:2015年,由于鲁哈尼与伊核六国达成核协议,以停止核研发换取西方解除对伊制裁。核协议达成后,伊朗1000亿美元海外资产解冻,伊朗石油出口也成倍增加,经济企稳向好。在2016年经济增长率从2013年的5.8%升至7%。然而,今年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撕毁并退出伊核协议,伊朗期待中的数十亿美元外国投资立即化为泡影,不少海外资产重陷冻结。伊朗的经济增长再次陷入困境。2017年12月,IMF预计2017年至2018年伊朗GDP增速下滑至4.2%。而就在前一年,伊朗央行还称 2016年伊朗GDP实际增长率达到9.4%。
经济困难与苦日子对于伊朗人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应当说在内贾德执政时期,伊朗承受着西方更严厉的经济制裁,那时候伊朗一直深陷经济负增长困境。那么,为何时隔9年之后,伊朗人为何再次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呢?问题就在于,作为鲁哈尼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年轻人群体。不论是在2013年还是2017年总统大选中,鲁哈尼都承诺将发展经济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于是年轻人通过选票两次将鲁哈尼送上总统宝座,但鲁哈尼上台既没能为他们谋利,反而让他们失去工作,甚至还即将失去更多的福利。根据上个月鲁哈尼公布的下一财年财政预算,由于国库空虚,政府在2018年将大举削减社会福利、上调燃油价格……于是,这些年轻人愤怒走上街头。
对此,鲁哈尼政府很快做出反应。2017年12月31日,即示威游行爆发4天后,伊朗总统府发言人巴盖尔·诺巴赫特透露,2018财政预算年,伊朗政府将在6大领域进行投资,创造超过83万个就业岗位。伊朗总统鲁哈尼1月1号在会见伊朗议会多名高级官员时也表示表示,过去几天发生的示威活动是伊朗所面临的威胁的表象,而这些表象已被转化为政府寻找问题根源的机会。
其二也是伊朗社会新动向,抗议指向伊朗伊斯兰政体。
在2017年12月28日示威游行爆发之初,示威者原本抗议的是经济与民生困难,可示威者便将矛头直指伊朗最高领袖大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焚烧哈梅内伊的宣传海报……与此同时,各地示威者还抗议鲁哈尼当局的中东政策。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今的伊朗年轻人关心的是更实际的就业、更高的工资,希望鲁哈尼当局将注意力放在国内,而是插手地区事务。
对此,鲁哈尼1日回应称,解决抗议者批评的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伊朗政府需要时间,政府和人民应该互相信任谅解,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其三也是新风潮,伊斯兰革命近40年后,民众重新想念起巴列维时代。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势力将伊朗社会的方方面面被重新整合到伊斯兰的价值体系中,比如女性着装要求以及各种禁令或刑罚。据报道,仅在2014年就有360万伊朗女性因没有佩戴头巾被警告、罚款或者拘留。
然而,事实却是近年来,以女性解放为代表的社会风潮早已暗流涌动,比如风靡伊朗的“女性摘掉头巾”活动就吸引了超过82万女性参与。2017年12月底,伊朗当局终于撤销“强调女性佩戴头巾”的法令。
虽然鲁哈尼当局面临着三大民生挑战,但从目前局势发展来看,此次示威抗议活动并不太可能升级为更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