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得意设计,还是致命败笔?日本海自舰艇原创设计有点坑!

日本国文化基本是抄袭,科技基本靠拿来,国土终将沉没,人口将要自绝。这种情况放在海上自卫队也有诸多表现,其核心的舰载武器绝大部分都是舶来品,包括防空导弹、鱼雷等,舰艇主机也是美国与英国的产品。如果非要矮子里拔将军,找出海自一种原创设计,“荷兰坡”算一个。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荷兰坡”的名称起源,来自海自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凌波级驱逐舰。凌波级采用同时代少见的长艏楼舰型设计,同时代驱逐舰多采用短艏楼设计,但两者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艏楼末端上下两层甲板连接处应力集中、强度较差,极可能在恶劣海况或撞击下,舰体在连接处断为两截。采用短艏楼设计的法国T47型驱逐舰首舰“絮库夫”号,在1971年6月6日和苏联油轮发生严重碰撞,舰体在第一个烟囱处折断,断裂处恰恰位于艏楼向主甲板的过渡区。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凌波级驱逐舰

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在长艏楼末端连接处采用了斜坡式设计,用稳固的三角形结构来强化舰体强度。利用这个斜坡,连接处的强度得到了加强,同时舰体视觉上更为连贯。但这种设计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荷兰坡。凌波级建造于长崎,荷兰坡是长崎的一个景点,也有一个大斜坡。当时的驱逐舰,水雷还是主要舰载武器,左右两条雷轨道是标配,使用时水雷像冰糖葫芦一样放置其上,布雷时按序将水雷推到舰尾投入海中。如此,这个斜坡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那就是不利于运输水雷,特别是下层甲板往上层甲板运送时很费力。海自戏称,爬这个坡就像爬荷兰坡一样。久之,荷兰坡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

article_img

凌波级驱逐舰线图

article_img

村雨级(一代)驱逐舰线图

日本先后有凌波级、村雨级(一代)等驱逐舰采用了荷兰坡设计。随着时间推移,目前海自鹿岛号训练舰还采用的是典型的荷兰坡结构,用以连接主甲板与2甲板。现在海自广泛使用的是一种变形“荷兰坡”设计。上世纪70、80年代的驱逐舰总体布置较为相似,后段是机库与飞行甲板。飞行甲板要求无起降障碍物,于是舰体后端的锚机、系缆柱、缆车等系留设备的布置就成了问题,主流解决手段是飞行甲板下新建开放甲板,两侧采用减轻孔设计,开大口径孔洞,以利于帆缆作业。现在随着舰艇隐身化要求,这地方进行了封闭处理,开孔缩小并多有盖板。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改进型“荷兰坡”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标准“荷兰坡”

而日本在初雪级、朝雾级等舰在采用开放后甲板设计的同时,金刚级、村雨级之后的驱逐舰采用的是这种变形“荷兰坡”设计:在飞行甲板段舰体,后三分之一长度处两侧采用倾斜下降设计,两侧及舰尾位置留出空间用于布置系留设备,并可容纳作业人员。同时,作业区域铺设有防滑层,以方便帆缆作业。不过此种设计并不是完美无缺,同样要在飞行甲板下空间布置缆车、绞车,而且作业空间局促,直升机作业与帆缆作业不能同时进行,且在航行条件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著名的42型谢菲尔德级驱逐舰采用了减轻孔设计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改进型“荷兰坡”属于危险区域

不过,日本人还是乐此不彼,海自最新的朝日级驱逐舰继续采用了此种设计。犹记得当年,日本引进美国宙斯盾技术后,为求心理安慰,吹嘘金刚级的尾流比美国原版的伯克级要小,结果美国人压根不在乎。改进荷兰坡设计,很好体现了日本抠抠缩缩的岛国国民心理,抑或一些人说的“匠人精神”。

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