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并出席了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隆重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式。此次访问不仅彰显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发展,也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据《泰晤士报》报道,在当前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俄展现出强劲的合作动能。习近平的到访被认为是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推动多边协作和全球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此次阅兵式,两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展现了在国际压力面前维护独立自主、坚持多边主义的立场。
在两国元首的会晤中,习近平与普京就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地区和全球重大议题深入交换意见。据《卫报》援引中国外交部消息称,双方同意将进一步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上密切协调,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方面强调,将继续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一道,构建更加公平有序的国际秩序,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访问期间,中俄双方计划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涉及经济、能源、安全等多个重点领域。《卫报》指出,这些合作项目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
西方媒体普遍关注此次中俄元首会晤的战略内涵。《泰晤士报》分析称,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高关税政策、不断加大对中国出口施压的背景下,中俄通过深化合作,有效维护了各自的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历史认知层面,习近平和普京共同出席胜利日纪念活动,并强调两国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强调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重要意义。《泰晤士报》评论称,中国正在通过更为主动的历史叙述,彰显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历史地位,强调中国自身在战争中的牺牲与坚韧,同时与俄罗斯一起表达对当今世界秩序中和平、公正价值的共同坚持。
俄罗斯方面则高度评价中国在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方面的立场。《卫报》提到,克里姆林宫强调与中国共同纪念历史胜利,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延续。尽管个别西方媒体试图将纪念活动与现实冲突联系起来,但中国始终秉持客观中立、和平劝和的立场,主张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妥善解决争端,赢得了多国的理解与支持。
《泰晤士报》指出,在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因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而紧张之际,中俄加强协调与合作,不仅有助于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合作路径。西方媒体也承认,中俄关系的稳步推进,正在促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非西方”模式下的合作新范式。《泰晤士报》称,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莫斯科,不仅彰显中俄关系的高度互信与协作,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合作与和平的新思路。这一历史节点上的元首会晤,体现了中俄对维护全球和平稳定、推动多边共赢的共同担当。
(李阔编译)
(编辑:法雨)